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

百年文化建築

清河堂古厝建造西元1905年至今已有105年、主體是紅櫸木、牆是粘土、整棟古厝銜接處用卡榫的方式組合、沒有一根鐵釘。
古厝原本是住在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(鱉溪)的平埔族番王(超母師)所有、當時已住了35年、想移居北部、經友人的介紹、父親以4000斤的稻榖買下古厝、再麻煩當時組合這棟房子的師傅們幫忙拆遷、耗了半個多月才把整棟木材拆好、而後用5台牛車把木材運至富里鄉石牌村(桑仔寮)山腳下、二次重組、一個多月才組合好。因生活非常困苦(五代同堂)、父親為了生活帶著三個弟弟到池上開墾、漸漸有了積蓄、買下現在住的地方、再把家人接過來、當然房子也跟著人走、古厝再次經原班人馬的拆遷、組合於現址至今、而在石牌村共住13年。
這棟房子等於是跟著父親奮鬥走、就像蝸牛背著殼一樣、最遺憾的是父親在人生終點站、沒能在自己的殼內嚥下最後一口氣。
古厝的意義、在於它的組合技術、建築文化保留、生活日記、到此的遊客都問我有沒有做民宿?很好的選擇題(金錢與文化)。

1 則留言:

  1. 文化的保留遠比金錢來得重要.這也是我們這些子女支持父母親對古厝保留的意念.人生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賺取更多的金錢.但古厝只有一個.古厝對我們這些子孫而言不單單只是個家而已.更是我們對阿公的思念.對我們而言古厝是無價的.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