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上鄉客家文化館稻草藝術&花海搶先看
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
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
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
百年文化建築
清河堂古厝建造西元1905年至今已有105年、主體是紅櫸木、牆是粘土、整棟古厝銜接處用卡榫的方式組合、沒有一根鐵釘。
古厝原本是住在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(鱉溪)的平埔族番王(超母師)所有、當時已住了35年、想移居北部、經友人的介紹、父親以4000斤的稻榖買下古厝、再麻煩當時組合這棟房子的師傅們幫忙拆遷、耗了半個多月才把整棟木材拆好、而後用5台牛車把木材運至富里鄉石牌村(桑仔寮)山腳下、二次重組、一個多月才組合好。因生活非常困苦(五代同堂)、父親為了生活帶著三個弟弟到池上開墾、漸漸有了積蓄、買下現在住的地方、再把家人接過來、當然房子也跟著人走、古厝再次經原班人馬的拆遷、組合於現址至今、而在石牌村共住13年。
這棟房子等於是跟著父親奮鬥走、就像蝸牛背著殼一樣、最遺憾的是父親在人生終點站、沒能在自己的殼內嚥下最後一口氣。
古厝的意義、在於它的組合技術、建築文化保留、生活日記、到此的遊客都問我有沒有做民宿?很好的選擇題(金錢與文化)。
古厝原本是住在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(鱉溪)的平埔族番王(超母師)所有、當時已住了35年、想移居北部、經友人的介紹、父親以4000斤的稻榖買下古厝、再麻煩當時組合這棟房子的師傅們幫忙拆遷、耗了半個多月才把整棟木材拆好、而後用5台牛車把木材運至富里鄉石牌村(桑仔寮)山腳下、二次重組、一個多月才組合好。因生活非常困苦(五代同堂)、父親為了生活帶著三個弟弟到池上開墾、漸漸有了積蓄、買下現在住的地方、再把家人接過來、當然房子也跟著人走、古厝再次經原班人馬的拆遷、組合於現址至今、而在石牌村共住13年。
這棟房子等於是跟著父親奮鬥走、就像蝸牛背著殼一樣、最遺憾的是父親在人生終點站、沒能在自己的殼內嚥下最後一口氣。
古厝的意義、在於它的組合技術、建築文化保留、生活日記、到此的遊客都問我有沒有做民宿?很好的選擇題(金錢與文化)。
關於清河堂理念
踏入位於197線上的萬安有機村、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萬安村對外窗口頂頂有名的稻米原鄉館、它是萬安的精神中心、也是萬安的客廳、更是遊人的調節區、(感覺就像回到母親的懷抱)、猶記得小時候生活困苦、民生用品都是自給自足、而小溪中有的是魚蝦貝類、菜園是綠油油的一片、清晨是在雞、鸭、鵝的合唱中醒來、此時家家的煙囪升起煙霧、空氣中飄來陣陣菜香、那種濃郁的溫暖、深入骨
隨、時代進步、親情的淡化、人倫的喪失、而今再來尋覓過往的人情溫暖、行之不易。
在十幾年前的一個晚上、來了一對夫妻、細問之下才知是住在屋後魏其章的小兒子及媳婦、兩夫妻原本是在台中工作都有不錯的收入、但母親病變、促使兩夫妻回到生長的鄉村、基於生計、而開始學習當農夫、適應了農村生活還樂在其中、來找我們夫妻是為了萬安村、他們說:回來真好、但有一些東西跟感覺不見了、我說是什麼?文軒說:(人情味)記得他小時候都是一碗飯菜端著到處串門子、田裡處處是田螺、鄰居家有婚丧喜慶、全村都來幫忙、剰菜主人家都會用大水桶裝著一家一家的、你一瓢我一碗、那種味道至今難忘。
聊到此處、那種濃郁的共鳴、是開啟我們打造萬安有機村的(要使)。
農業體驗區是共鳴的延伸、他原本是廢棄的豬舍、承蒙農會、水土保持局、社區的輔導、文軒的計畫而產生今天的清河堂休閒農業體驗區、園區的宗旨:除了米食體驗、在地手工皂(材料用的是周遭植物、隨處可得)、土窯體驗(窯土是紅磚文化的延伸)、主材料:放山雞(是池上產業的訴求)、打包帶(手藝的傳承)
、客家風味餐(媽媽的味道)。我們的方向跟宗旨、雖然蠻難的、但這個方向有股溫暖的感覺、促使我前進的腳步、也有很多人要我加快腳步、積極一點、那邊要怎樣、這邊要加什麼、這時我會深呼吸、再次感受前方那股溫暖、說:好東西不寂寞、自然的最好、做的快樂、充實才會永續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